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简介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尝试以考古发掘所见唐代文物为基础,对照传世史料或出土文书中的记载,以唐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当时真实的女性妆束时尚。书中上溯至隋,下及五代,以绮罗(衣)、琳琅(饰)、粉黛(妆容)、髻鬟(发式)四个篇章,一一考证分述当时各类妆束的名称、款式和组合搭配。选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杨贵妃 武则天 上官婉儿 聂隐娘 同昌公主......依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加以适当推测,复原各个人物当时可能妆束,服装、首饰、发型、妆面、场景均有据可考。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名言/名句/语录

上着衫与襦,下着袴与裙,肩臂间又披绕有长帛所制的帔 在唐朝,文化呈现一种更为兼收并蓄的状态。吴王李恪妃杨氏拥有细节独特的莲瓣形宝钿一其上竟以景教(基督教分支聂斯脱里派)标志十字架作为装饰纹样。在一座立于唐建中二年(781年)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部, 十字架也立在一朵莲花之上。 总而言之,虽然这种礼仪性质的头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需要遵守,但贵妇们完全可以在细微之处,如宝钿的装饰上,选用自己喜爱的纹饰。正如白居易诗中形容一次宫廷聚会中呈现的“分庭皆命妇贵主冠浮动”金相照耀",一顶花冠也反映着唐入的大气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西安西郊曾出土一小缸,其中储藏着一组残损的金钿、博。这大约是在唐朝遭遇战乱时,某位贵妇人匆忙逃离长安城前所埋下的,不过其后的故事却已消散无踪。 ……裙装也较前一时期更为宽松,其制作往往是用全幅面料拼缝成片,再在腰部打上褶裥压一段裙腰。虽然这座墓中裙装残损较甚,但同时期风格的裙装实物又有日本正仓院南仓所藏数腰残件可作参照补足。这类宽松的裙式在当时甚至引出一段韵事长安城中士女游春寻芳,遇着名花需围起帷幄坐下赏花宴乐时,往往弃帷幕不用,而是由女子解下长裙挂在插起的帐杆上作为屏障,这种以多身长裙相连围起的屏障名为“裙幄”。 唐高宗即位初年,女子妆束风格仍延续着初唐贞观末年的风尚身量纤长,小袖短衣之下是高于胸的一围长裙,将身型曲线尽掩在长裙之中。与之配合的妆容却已一改初唐清丽之风,双目上下与面颊浓施红粉而不作晕染,变得艳丽的同时也略显诡异粗犷。大约正是不喜宫中后妃作如此呆板的妆束,唐高宗李治在永徽元年(650年)前往感业寺进香时,オ会与在那里出家为尼、不作妆饰的唐太宗オ人武则天重燃旧情。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