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妮·斯蒂尔简介

斯蒂芬妮·斯蒂尔简介

斯蒂芬妮?斯蒂尔,德国著名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她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杰作。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

没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则是这些保护策略的具体表现。

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入困境。

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经典语录

独立和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缺乏安全感、就会通过控制别人来让自己感到安全,他们或者对权力充满变态的渴望,或者对自己的孩子严格控制,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意愿、在他们看来,被自己控制的东西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只有紧紧抓住它们,自己才感到安全,而放手则会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 对于阴影小孩来说,他们的问题是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对现实感到恐惧和焦虑;对于阳光小孩来说,他们的问题则是戴着童年天真烂漫的眼镜看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正面的童年形象会让他们变得天真,容易轻信他人。所以,童年非常幸福的人长大以后总会经历一些残酷的事情,到那时,他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像父母那样友善。 你对自己的情绪的意识程度越高,便能越快地认识和掌握它们。 围绕核心信念,我们会形成相应的保护策略,以便逃避童年的伤痛。不过,即使长大成人,童年的经历早已过去,不会再出现,但这种保护策略依然会保留在你的感知和行为中。 在婴幼儿阶段,我们通过父母的行为获悉,自己是否受到欢迎。大卫·史纳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把这一过程称为镜像自我价值感知。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孩子通过照料者的行为辨认,是好还是不好。就像镜像反射一样、比如说,妈妈对孩子微笑,这个行为就像是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给他的信息是,妈妈因为他的存在很开心。在照料者的行为影响下,孩子有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知。成人之后,我们对认知度需求的程度依然不减,期待从他人身上获取自身价值。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人,包括那些童年时期得到过很多认同的人和那些在这一点上有明显欠缺的人。 一般来说,原始信任一旦获取就会保持,并且会成为全部人生的力量源泉,对于拥有原始信任的人来说,生活可能比没有原始信任的人要简单得多。他们总是身处在阳光小孩的模式中。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