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在婴幼儿阶段,我们通过父母的行为获悉,自己是否受到欢迎。
大卫·史纳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把这一过程称为镜像自我价值感知。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孩子通过照料者的行为辨认,是好还是不好。就像镜像反射一样、比如说,妈妈对孩子微笑,这个行为就像是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给他的信息是,妈妈因为他的存在很开心。在照料者的行为影响下,孩子有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知。成人之后,我们对认知度需求的程度依然不减,期待从他人身上获取自身价值。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人,包括那些童年时期得到过很多认同的人和那些在这一点上有明显欠缺的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查看更多 >
斯蒂芬妮·斯蒂尔

原作者:斯蒂芬妮·斯蒂尔

斯蒂芬妮·斯蒂尔简介:

斯蒂芬妮?斯蒂尔,德国著名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她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杰作。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没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 (更多)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