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
从来没有发展起来。我看见我面前的桌子,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是仅仅在我心中的一个观念还是占有客观的空间,中国哲学家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这样的知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除开佛学,它来自印度)里是找不到的,因为知识论问题的提出,只有在强调区别主观和客观的时候。而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在审美连续体中认识者和被认识的是一个整体。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足暗示而不很明晰。它不很明晰,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哲学家不过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正因为如此,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正因为如此,他的话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标签: #书籍名句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查看更多 >
冯友兰

原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作品: 《中国哲学史》 《三松堂全集》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被编入中学教材。1915年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开封一个中等学校教书,不久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在燕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曾出其手。... (更多)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