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童年境遇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童年的不幸经历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有的人不会沉溺于这些不幸处境,除非这些经历有助于解决未来的问题。他觉得:“我必须努力摆脱这些困境,以保证我的孩子将来过得更好。”另外一种有类似经历的人则认为:“生活太不公平。其他人总是一帆风顺。世界这样对待我,我凭什么善待这个世界?”而第三种人可能会觉得:“因为我的童年如此不幸,所以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这三种人的想法会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要想改变他们的行为,只有先改变他们的想法。

标签: #小说热句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查看更多 >
阿德勒

原作者:阿德勒

阿德勒作品: 《自卑与超越》 《儿童的人格教育》 《理解人性》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阿德勒谈灵魂与情感》
阿德勒简介: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 (更多)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