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抒己见

独抒己见简介

《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还是一位眼界开阔、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文学批评家。本书绝对是喜欢《洛丽塔》的读者解读作者的一把钥匙。在这本集子里,纳博科夫谈及了生活、艺术、教育、政治、电影,以及其他种种近现代主题。他那些尖锐的、机智的、让人着迷的想法——从俄国大革命到“洛丽塔”的正确读音,所有的一切——都一一体现在这里。该书的访谈不少是围绕《洛丽塔》一书的,作者披露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纳博科夫从不人云亦云,因而在这本书中,他还本能地对名人宣战,如弗洛伊德、海明威等就不如他的法眼。纳博科夫亦是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提倡的“新批评”观念的先驱。他的“新批评”观念不时渗透在本书的字里行间。

独抒己见 名言/名句/语录

我思考时像一个天才,书写时像一个优秀作家,说起话来却像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我接听电话时的语无伦次会让打来长途的人从流利的英语改用可怜的法语。采访者的问题必须书面递交给我,我进行书面回答,发表时一字不差保持原样。这就是我接受采访的三个先决条件。我的小说很少给我机会来表达我的私见,因而,我偶尔也欢迎迷人的、彬彬有礼而又聪明的来访者提出一大堆的问题。 我的有些人物无疑相当野蛮,但我真的不在乎,他们外于我的内在自我,就像大教堂门面上悲哀的怪物——将恶魔放在那儿只是要显示他们已被放逐。实际上,我是一个温文尔雅、厌恶残酷的老人。 当我构思一部作品时,苦乐参半;当我同写作工具及写作内容较量时则是令人痛苦的恼怒——铅笔要削尖、卡片得重写、字常会拼错需要时时检查。随后,读秘书准备好的打字稿、纠正我和秘书犯下的大大小小的错误、誊清纠正过的稿子、纠正弄错的页码、记住需要删节或添加的东西。校对时再重复这一过程。打开光洁漂亮的厚厚的样书——发现了一处愚蠢的勘漏,正是我的失察造成的。差不多一个月后,我习惯了书的最后阶段,习惯给它在精神上断奶。我现在怀着一种奇妙的温柔注视着它,如同一个男子看着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儿子的年轻妻子。 迄今为止,我的生活远远超出我童年和青年时期的雄心。在我们这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和我的家人去西欧的旅行途中,我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想象成为一个流放者会怎么样,在国外度假胜地的桉树下,思念遥远、凄凉、不可征服的俄国(这一称号将会被证明是合适的)。列宁和他的警察将这一臆想变成了现实。十二岁时,我梦想去喀喇昆仑山脉寻找蝴蝶。二十五年后,在我勇敢的父亲的陪伴下(见我的小说《天赋》),我手拿网兜,成功地去中亚山区探险。十五岁时,我想象自己七十岁时是一个世界著名作家,一头白发,波浪起伏。今天我实际上成了一个秃头。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