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

美的沉思简介

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筒、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光华。

20世纪80年代的书坛,曾掀起过一次有关书法美学问题的大讨论,这个讨论是延续学术界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而来。落实到了书法上,每个理论家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论述了。我们估且不去评价这次讨论的结果,而是其价值意义。在当时,由于这次讨论使得很多热爱书法的人对书法美的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入了,同时,也更开拓了人们对认识书法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眼界,所以,这次讨论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讨论,现在将当时发表在《书法》杂志上的文章以及之后对美的问题有所发现的文章摄会在一起,汇编成册,以冀成为书法文献,供大家参考研究之需。

美的沉思 名言/名句/语录

在造型符号上,希腊人没有选择巨大、整体、稳重的统一性,而是在微微的律动中平均分散了力的重压,金字塔的沉重、封闭,在巴特农神殿中便变成了均衡的柱列的力的布置。 这无限、未完成的空白,仿佛是创作者对未来的邀请。这空白使诗句出现、使印鉴出现。使空间与时间、介于现实与抽象之间,产生了错综迷离的效果。 我们目前想到的佛教,一般说来倾向于内修的、静定的、沉思墨香的精神状态;但是,原始佛传故事及本生经变故事中其实充满了对生命极悲惨强烈的叙述与描写。有些部分十分近似于希伯来的《旧约》,借助着非理性的忍辱、牺牲,来完成宗教的崇高之感;而这种为绝对的信仰受苦到非人地步的强调,确实是原来中国本土所没有的。 “舍身救鸽”“投身饲虎”,北朝的壁画,描写了又痛厉怖惧又崇高庄严的生命情态。人不再只是放在人的世界里讨论,而是放在“生物的”“动物的”世界来讨论。这里哀悯的人生,不再是汉代在儒家人情之常中的人生,而是与虎、鹰、鸽、鹿并列,等同看待的“众生”。儒家的人伦世界被扩大了,人被放置在所有的生命中来重新考察,老庄的逍遥与豁达受到了阻碍,生命不再是肯定与喜悦,而是随伴着无尽的灾难、痛苦。这些形彩斑斓的壁画,是用最惨厉的方法直指生命的有无,是在大悲哀与大伤痛中要人顿悟生命的空无与幻灭。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