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侃简介

陈以侃简介

陈以侃,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善,自由译者、书评人。曾在上海交大和复旦学习英文,2012至2015年在上海译文担任编辑。译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撒丁岛》《寻找邓巴》《致愤青》等。评论见于《上海书评》《单读》《鲤》《三联生活周刊》《书城》《外国文艺》等。

经典语录

《刀锋》(Razors’s Edge)里那句“你想干什么?”“我想游手好闲。”像灯塔一样照耀着我的整个青年时代。 读书从来不是读一本书本身。读书是我们回应一本书吸引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场。 那个写了五卷亨利·詹姆斯传记的莱昂·埃德尔(Leon Edel),在评论《身着狮皮》(In the Skin of a Lion)时说,翁达杰写的是“语言电影”。他相信散落着的燃烧的意象,会彼此照亮,而它们间的低语在某个合适的时刻会叠加成交响乐。 就像乐高玩具,不管它的部件多么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坚实得完全脱离生活,但这是孩童所能愉快处理的极限(类似于“某年某月某日——逗号——我从某某街走过”等等,也是我们人类进化至此能方便领会的大致程度),但乐高到最后那个像素极低的作品在想象中引发的一跃却是人性的胜利,而用水雾做成的积木是什么也搭不成的。 尼尔森写的是真事,爱上了一个艺术家,叫Harry Dodger,听上去离我多远,读起来感觉就有多近,每句话都想把作者搂过来;因为她有种乐观,相信“文字足够好用”,相信维特根斯坦那句“无法表达的都包含在——以一种无法表达的方式——那些可以表达的话中”,实在很打动人。书名出自《罗兰·巴特谈罗兰·巴特》里引在上面的那句话,说的是所有的话语、名称、标签,只是一种结构,每次用出来都是新的,重要的是用它们的人和情绪。记恨犹新的是当年在学院里很多人端着一堆名词像打牌一样,但那么有意思的事情一定不会只是游戏。 “大多数人都是别人。他们的想法是别人的意见,他们的人生是学样,他们的激情是一句引文。”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