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简介

沈复简介

沈复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少年随父游宦读书,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做幕僚。中年经商。沈复平时好游山水,工诗善画,长于散文。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系沈复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慨。《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浮生六记》(4张)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五月至十月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今江苏苏州)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经典语录

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向晚庭院,倚靠相背,闲话短长。 余曰:“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卿爱宗何人?”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余曰:“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独取李,何也?”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余笑曰:“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已。”芸笑曰:“妾尚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感于怀未尝稍释。”余曰:“何谓也?”芸曰:“彼非作《琵琶行》者耶?”余笑曰:“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适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字何其有缘耶?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 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