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简介

马家辉简介

马家辉(1963年-),生于香港,湾仔长大,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博士,香港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台湾问题研究员,曾任台湾华商广告公司文案企划、台湾《大地》地理杂志记者、《明报》世纪版和读书版策划顾问,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节目主持等。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有多本著作结集出版。

1963年,马家辉生于香港,他是家中的独子,而后在疯子、妓女、黑社会俱全的湾仔长大。

少年时候,马家辉上课前在大排档吃早餐,身后就是打打杀杀的黑社会人,也正是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从此心底一直根植着江湖情怀。

17岁,马家辉在一家小书店发现了一本谈李敖的书籍,从19岁那年起,他就疯狂地迷恋上了著名文学家李敖的作品,并且立志21岁之前写出一本关于李敖的著作。高考之后,马家辉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但是经过再三抉择,为了李敖,他放弃了徐克,选择了去台湾大学读书,念心理系。马家辉在台大读书时认识了李敖,每天下午去李敖在金兰大厦的家中,帮忙整理剪报,听李敖笑谈江湖。大二那一年,马家辉出版了《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此书成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竞相阅读的畅销书。李敖在阅读完《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之后,对马家辉说:“小马,我当你面这样说,背后也是这样说———我以前研究胡适,胡适跟我说,李敖,你比我胡适更了解胡适。那我今天跟你说,你比我李敖更了解李敖”,并且在1997年的回忆录中将马家辉列为平生所交好友名单。

1997年1月,马家辉和妻儿住在台北大直,春节时节,接到高信疆的电话,邀请他去香港《明报》工作,他成了《明报》的副总编辑,且开设专栏,开始写尖刻的时评,被人们称为“贱嘴马”。

经典语录

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最后审判》:一个死去的罪犯到了天上法庭,接受审判,但上帝此回不再主导一切,交由人类担任法官,审了一轮,法官判他下地狱。罪犯接受宣判后,质问上帝,为什么你不出手判决,上帝回答:“因为我知道每一件事情的细节。如果法官跟我一样,知道每一件事,完完全全的每一件事,他们也一样没法做出裁判;他们将了解每一件事,同时感到心痛。我怎么可能审判你呢 法官看到的只是你的罪行,但我知道的是你的所有事情和背景和选择……这就是我无法审判你的原因。” 到底“控”到什么程度才算“控”呢 即使“控”了大叔,是否表示不“控”少年正太 会不会是,如同男子往往又爱熟女又爱少女,女子亦是欲望多元,熟年少年,冀图兼而得之 千万别低估了女子之贪欲,她们亦是人,跟男人相同,古往今来都一样,只不过时空处境和身份位置有异,遂有了很不一样的宣示表白。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男女相处总有人间规律的线索可循,从好奇而探索,从探索而考究,最后呢,是由考究而放弃,像一个破了暗洞的水缸,不存湿润,只剩斑驳。 其中又自是有起有伏,共处久了,对话的机会多了,对话的题材却变少,有时也不一定跟题材的多寡有关,二世一切都太熟悉,开口把话说至一半,望一下对方,眼神已经告诉你,他明白了,懂了,不必说了,而且相处了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他仍不明白仍不懂,再说千遍亦是枉然。于是便可静止,如一幅静物写生,美态自存,却是那么无声寂寥。 寂寥并非痛苦,它只是没有快乐,心跳的频率像睡眠时的呼吸一样顺畅,你几乎以为它可以完全受到自己控制,波纹不兴,你像躺在一个无风的湖上仰面望云,生命仿佛于此停顿。你甚至失去了表达的能力。 年轻真好,看见什么都可产生一番寻奇意趣,青春岁月乃由一个接一个的好奇问好堆砌而成,不抽寂寞,故曰少年不识愁滋味。 当我们说岁月啊,便是在说着不一样的故事,犹如眼前出现一条河,河上漂浮着形状各异、颜色不一的花叶,它们为何在此,要往何去,无不各有渊源于造化。探手入河,捞起花掏起叶,都可以联想到生命力的神秘与诡异。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