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岸作品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经典语录
1 、我想未来也许只有清明还能使已完全弃绝于自然而进入“数字化生存”的人们,想起古老(永恒)的二十四节气。与立春和立秋类同,清明也是一个敏感的,凸显的显性节气,且富于神秘、诡异气氛。也许因其已经演变为节日,故清明的天况往往出人意想地与它的词义相反,而同这一节气的特定人文蕴涵紧密关联。在我的经验里,清明多洌风,冥晦或阴雨;彷佛清明天然就是“鬼节”,天然就是阳间与阴界衔接、生者与亡灵呼应的日子。 2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和感觉。此时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到达天涯后已经返回,它们告诉站在大路旁观看的我:春天已被它们领来。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天空已经变蓝,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我常常产生这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3 、诗歌从其本义和原初来说,是一种听觉艺术。文字的诞生和演进,使诗人背叛了诗歌的本质(文字起初与诗歌无关,最早的文字是作记账和记事用的)。诗歌出现了由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转折:从这一天起,便意味着它开始远离人民。这种情况,到了现代主义诗歌尤甚。

1页 / 

1

苇岸 经典语录

苇岸

苇岸作品: 《大地上的事情》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苇岸简介:

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8年,为写《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苇岸在家附近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1999... (更多)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