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云何观心称之为了。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界自然。本来俱有。虽离假缘。合互相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智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标签: #哲理 #佛学 #古文

热门推荐

1、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故心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2、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 3、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真解。夫真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真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4、问。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何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放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舌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查看更多 >
菩提达摩

原作者: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大乘佛法(自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迦叶算起)第二十八代传人,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 (更多)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